|
沙发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 10:25:24
|
只看该作者
佛陀教你化解烦恼(5、8 道次第班讲座 二)[转贴]
三、凡夫心的特点以及对治方法
现在大家可以问一下自己“我现在哪里?我感受到了什么?我想到了什么?”这非常有意义。
我们在生活中,有的人能觉察到自己的心念,有的人虽然不能觉察自己的心念但是还能觉察自己的身体。这种觉察是很有必要的,否则我们就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一生。即便是在学佛,也是一样的迷糊。
我们的学习,从观念上的养成,到行为上的相应,不是很容易就能得到的。培养起的一点点观念,需要不断在生活中去验证,否则很容易就迷失于自己内在的烦恼或是外部混乱的潮流中。就像坐在这里,每个人的感受都不一样。我们每个人在修行的每个阶段,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我们对自己的心的了解有多少?
我们能否首先对心能够有一个敏锐的观察,对烦恼有一个明确的觉知。
大家现在在学习发菩提心,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修学,但是我想在讲发菩提心的因缘前我们先来了解心,以及如何来用心调心,。
问:心是很难捉摸的,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甲:凡夫心的特点是充满了贪嗔痴的力量,我们修学就是为了调伏这种烦恼,达到去除法执和
我执的杂染。
乙:多变、无常善变。
丙:没有主宰者,无我。
探索下去,我们还会发现心有很多陷阱,我们一不小心就会掉进去,而后深陷其中出不来。我们刚讲到不善的念头有贪心,嗔恚、痴愚迷惑。很多时候错过当下,如刚才我们说话时你没听见,那属于痴。如果我们与别人沟通中,我们不明白,那么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就从这里开始烦恼了。这也就是佛教中给我们阐述的一个根本的特点:苦。
苦就是现实的一切在逼迫我们,让我们感觉很难受、很不自在。
我们若了解了心的性能,其实完全可以随顺心的特点来了解它,来安抚它。
对于这样一个心的调节,乃至获得心的安定,佛陀就在《增上心经》中给我们介绍了五种方法。
然而,我想先知道当我们的心没有安住,烦恼的时候,你们一般会如何处理,还是不去管它?
甲:转善念。
乙:空掉、放下。
丙:念经、咒。
丁:看着它,就像看一只狗啃一块骨头一样,让它啃,啃着啃着没味道了,它自然就放下不啃了。
答:念经咒是修止,看着、观察是观。无论是止还是观,都能把我们的心从烦恼中带出来。看来有的方法我们已经开始用了,而且用得非常熟悉。
佛陀曾和比丘们说:“如果我们感到我们的心不能安住,生起了不善的念头,我们就要把念头停下,这样我们才能安心。”
现在介绍第一种方法:转念
如果我们想到恶念时,首先要用正念去觉察,觉察到念头不好,而后转换成善念。这就需要我们对心念多多了解,心念很细微,如果没有好好地去观察它,我们不会知道我们生起了什么念头。
我们要想解决痛苦、解决烦恼,首先我们要知道烦恼在哪里。但是,每个人的观察能力是不同的,这就需要不断地去培养。一个拥有很强正念的人,他不是一点烦恼都没有,而是烦恼在当下他马上就能觉察到。他能发现,他就会转向正念。
比如,你们修止禅,每天念佛,那么佛号就是你安心的法门。佛号的所缘境本来就是一个善的所缘,是一个善念,忆念佛的功德、名号或观想佛的形象,这些方法都能把我们的心从迷乱的状态中抽离出来。
其实,每个人的每一天都是在他心的所缘关注的这个点上。比如一个贪的人,他每天想到的就是金钱与女人。因此,他经常谈论的话题就代表了他当下生命的关注点。作为我们佛教徒,如果你是以佛号作为你修学的所缘境,那么你就需要不断地去忆念。
然而,尽管你不断地忆念佛号,但由于你的心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变化的。所以,烦恼会时不时地蹦出来,它不会事先与你打招呼。我们对烦恼没有预见性和可控性,所以就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那就是当烦恼出现时我们怎么办?一般会怎么办,每个人的回应并不一样。
当你在念佛,念着念着,突然生起了一个很大的妄念时,你怎么办?你又怎么看待?
每个人也是不一样。有的人会说,啊呀,糟了,我怎么能打这个妄想。这又是个怎么样的念头呢?这属于什么呢?这其实是在妄念上又追加了一个妄念。比如,前一个念心想到了发财,这个念头属于贪的话,你现在的这个念头就是嗔。你在对你刚才的那个念头追加了一个不可以——憎恨,你讨厌你刚才的那个行为。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这样的一个方法来讨厌我们自己。甚至你会这样不断将心念延续下去,你不会知道将走向哪里。于是,你的这些念头就把你带到了轮回的漩涡里。那我们要做什么?就是你打第一个妄想时,没关系,你第二个念头就回到你念的佛号上去,这样就可以了。就这么简单,你不需要去追逐那个妄念。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回到善念上来。
有人说我不念佛,我没有一个特定的方法,那么你可以思惟善法。我们佛教徒在修学过程中经常会谈轮回的过患,缺少谈解脱的功德。其实我们除了谈轮回、烦恼的过患和苦、三宝的功德外,还需要谈解脱的功德。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为了追求解脱的。如果作为一个普通的信众,他在一开始没有得到一个利益感和获得感,是很难让他生起选择。当然,修学最终是无所得,但是在最初的阶段还是需要有所得的。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善念上、善法上。
比如说,我忆念三宝的功德,忆念法的功德,忆念善知识的功德,这都可以成为我们心的安住点,这是一个转念的过程。这也避免有时我们念佛仅仅是念一个名号,这不会产生我们信的一个关键。因为,说实话,如果没有真正地对法有信心,我们对一个名号能产生的利益是要打很多折扣的。因为一个名号仅仅代表了一个名字和符号,我们必须要通过了解他背后的内涵时,我们才会对名号产生信赖。
在《增一阿含·三宝品》中佛对忉利天王说:阿修罗在攻打时内心充满恐慌,因为他们不知道自己能否赢得这场战争,你可以在困难的时候忆念三宝,想到三宝,内心里就会有一种力量,佛法的力量,这时候是非常的重要。
想到这里,我想到一个非常关键的点,打一个比方:我们学道次第时会学念死无常。我们念了很多次,有的人可能从中得到了利益,但有的人可能在这过程中念长了就没感觉了。我昨天也经历了一次念死无常,很有趣,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昨天我去月星家具城五楼,那里有个透明玻璃做的平台,站在玻璃上可以看到一楼有人在走,有介绍说走在上面很安全。我就想,我是不是可以走一走。我想了解,我会不会有恐惧感。当我迈出最初的一步时,我停住了,脚收了回来,这是我事先没想到的。我想,我怎么会这样的呢?
然后我又站在那里感受一下,然后我又抬腿迈步。然而,我又回来了。后来,我决定带着正念来走,我用马哈希禅法的左步右步来走。我走出去第一步后,感受到手在出汗。走第二步时,我突然看到一楼有个人。
这时,我想到了堕落,掉下去就是死亡。然后走第三步时我开始犹豫,是继续走下去还是回头?然后,我还是尽量保持正念在走,我体验到我的汗一直在流。真是这样,我观察自己,那段长度也就20米左右,虽然只有20米,但我觉得我这段路就像是走了一生。
我第二次走回去,感觉到比第一次要好了很多,放松了一些,但是还是有些紧张。为什么说这个故事给大家听呢,是启发大家,我们对死亡要面临的这个问题到底思考了多少。
古来祖师们说,平时的功夫到临终时也就只有1%,或十分之一,这样一种比例。其实是因为我们不了解死亡,或者说我们不愿意去靠近它、了解它。我通过这件事,感受到我们在这一状态中法是最重要的,觉知也是最重要的。
这个故事还带给我一个非常关键的发现,我发现,我们平时所依赖的稳定感和需求感受必须借助外在的组合。比如说我们现在坐在大觉堂里觉得很安全,但如果我们坐在透明的玻璃上面,而且有几十层楼那么高,我们的心会怎么样?是不踏实,是不安全。
我们六根总是借助六尘来获取一种安全感,这就是我们世间的真相。我们总是通过比较符合我们需要的这么一种状态来达到身心的安全感,但这一切随时随地都在变化。当这样的问题出现时,我们是借助外在环境使它符合我们的需要呢,还是让我们调整自己的看法去接受这样的环境?每个人的答案不一样。
生命就是这样,有时候就是这样走在一个不安定的状态之中,我们怎么样去面对它。我们不同的面对,结果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在这样的状态下就退缩了。我要告诉大家,越恐惧死亡,结果还是要死的,而且会死得很惨。因为我们的心是紧绷着的,我们不可能走得很好。
曾看到这样的报道:在一次高空飞行员做的试验中,要求驾驶一架飞机在很高处突然降落,这时你如果越想用仪器去改变、去调整,这飞机就降得越快。其中一人就不采取任何行动,只是看着,结果在某一个状态下飞机停止了。这个试验启发我们,当心中出现一个不善念的时候,否认、打压,都不是最好的方法,而且这样的方法最终会把我们带向痛苦、焦虑、抑郁。
在西方,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对于那些抑郁症患者,焦虑症患者,他们的问题就是一旦出现不良情绪后,他们会陷入一种生命的怪圈,越是急着要找一个方法来解决,越不愿意承认当下面临的状态,他就越找不到。也就是越否认自己、越压抑自己,结果就把自己给拖垮了。
这启发我们,在修行的某一阶段,如发生妄想、不善念很多的时候,大家千万不要自己折磨自己、否认自己。我们学佛有时会说,我这要下地狱,我那要下地狱,那我们还学干什么呢。所以当你遇到修行的瓶颈期时,你要想,我有善念。当然,我不是说要你否认你的恶念,而是,让你想起你的善念,这时就能让你从痛苦中拔出来。否则,你就会陷入痛苦的瓶颈中。
所以,佛教是给人希望的,即使是那些五逆十恶的人,我们也不是把他打下去,不让他起来,而是说没关系,为你过去的事忏悔,忏悔清净完后,再安住在善念上。
我们生命的仓库里有很多的种子,每一颗种子都呈现出我们当下的状态,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我们心念中那些善的种子不断地往外冒。怎么样才能让你生命中善的种子不断地长大呢?如何让我们的善念增长、如何让我们善的种子不断壮大呢?
答案就是——我们要不断地去培养善念。
甲:您说当恶的念头产生时,如我们正在念佛,我们不需要再追加一个妄念,我不可以,我不应该。是吗?我想分享一下我的理解:当妄念产生时,用对治法把妄念转换成善念;是否也可当下觉知,不管是善念还是不善念,它都是觉性的体现,我们只要觉照觉知。心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说有善有恶,但从根本上来讲,是佛性或者说是空性。所以当恶念生起时,它也是符合缘起法的,不用刻意地去抵制、压制。我想,您提的正念也包括两个层面,一个是善的念头,当我起恶念的时候我用转换法,用佛号、用咒;但是我觉得还有一种方式,是更根本的方法,即是念头只是刹那、刹那生起的,根本不用去对治。
乙:我有不同意见。我认为恶念是需要去对治的,慧德说的境界那是需要我们明心见性后才能用得上,我们现时还很难用得上。
答:第一个方法介绍完后引出了大家的讨论。其实她们两个谈的并不矛盾,一个谈的是观禅的修法,一个谈的是止禅的修法,那如果大家对彼此不了解,就会出现问题。刚才乙居士谈的是我们不能放任我们的妄念,甲居士讲的是当妄念出现时我们该如何去看待。
佛陀告诉我们,对于善的念头我们要增上,对于不善的念头我们要去转化。修学佛法每个人的根基不一样,所以有的人适合把心安住在所缘境上。
我们经常说,安心的方法无非两大类,一是奢摩他,一是毗婆舍那。
奢摩他就是为心找一个家,固定在一个点上,比如说佛号,呼吸,随着我们把心安住得越深我们心的妄想就被缚住了。
佛还介绍另一种方法,就是毗婆舍那观,就是心不住于一处,但并不代表胡思乱想,就像是GPS一样,随时定位,随时对我们的身心做出准确的观照。
这就是,此心无家处处家。放那儿心都安。
《金刚经》上最著名的一句话,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然无所住,但是我们随时觉知。这里充分体现出对我们心念觉察的高度重要性。这要涉及到观禅的成分,我们现在暂时还不讲到这一步,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心的本质是空性,这是没有错的,但是不妨碍在现象的层面它的属性有善恶,这就是缘起不碍因果。
有人说,这佛法一切都是空,那还有什么轮回因果的,而由这个空性中生起的缘起的业,是有果报的。尽管我们说心性中具足一切,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同样,我们的心性中也具有烦恼的特征。关键是我们该怎么样的去真正体悟到这个空性,这是我们的一个目标。
为什么我们刚才讲到对于烦恼我们不要去打压它,我想大家在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其实这就是心的特征,我们越否认,越埋怨它,就越在壮大烦恼的力量,比如用天平的两端代表我们的心,这边是烦恼,这边是自在,烦恼越重,这边自在就越轻。
我们如何改变我们的烦恼?
我们如果打压,我们就越加重它的重量,实际是在给它力量、给它营养。所以对付烦恼有两个办法,第一个是转,把善念转起来,它开始回头,还有一种办法是不去加重它,只是观察它。
甲:所谓的转念,我觉得也是一种对心念的打压。所以不能完全说打压是错误的。
答:你说的用善念打压恶念,这是我们用词的不一样,我所说的打压是否认,我们否认自己的恶念。如果是用善念去打压,现在还是允许的。
转自: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0939490100j0nf.html |
|